新中國給醴陵陶瓷帶來了新生。
湖南在程潛、陳明仁的帶領下和平起義,湖南人民免遭了一次沉重的戰爭災難。但當時人民生活并沒有立即得到改善,由于國民黨反動派殘部的干擾不斷,社會時局仍不時處于動蕩不安之中。此時的醴陵與全國許多地方一樣,物資短缺,人民生活艱難。為了迅速鞏固新生的政權,首先就要著手解決人民基本生活問題,這在當時是件頭等大事。
程潛和陳明仁合影
程潛和陳明仁都是醴陵人,他們了解醴陵,也關心家鄉的父老。醴陵盛產瓷器與花炮,是湖南省內手工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就是著名的“模范縣”。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生的政權早在新中國宣告成立之前就已經開始著手推行手工業的復產計劃和措施,積極組織瓷器的購銷,以帶動瓷業的復工生產,及時穩定了形勢,在很短的時間內使醴陵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1949年8月,就在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兩個月,醴陵縣及時地成立了在新政權領導下的“瓷業復工促進會”,由李岳傳擔任主任,另設委員若干人。為了盡快組織生產自救,“瓷業復工促進會”在東門、姜灣、黃泥坳、中和、鄧家渡、溝山、青混灣、淥口設立了8個分會,涵蓋了醴陵主要的產瓷區,分會的主任均由復工委員會的委員們擔任。從此各瓷廠陸續開工、當時幾平全部生產日用瓷,其中以茶杯、碗、盤等餐具為大宗,以補充各地百姓因戰亂而毀壞的日用短缺。
上世紀50年代初期陶畫生產合作社產品
作為一種產業,僅有生產是不夠的,購銷、運輸渠道必須暢通,各瓷廠一旦復工,產品就要立即外運,這樣資金才能有效地運轉起來,生產才能延續。于是就在“瓷業復工促進會”成立20天后,相繼又成立了醴陵縣貿易公司,下設瓷器收購站,保證了各瓷廠產品的銷售和資金的及時回籠。就是在這樣的艱苦努力下,醴陵瓷業很快得到復蘇,先后開工的瓷廠近百家,就業工人3000多人,當年就生產目用瓷將近1500萬件,為醴陵的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隨后的一年間,人民政府進一步通過發放救濟糧和生產貸款的有效措施,使復工瓷廠達到200余家,從業工人達5000多人,生產日用瓷器2000多萬件,生產總值較前一年翻了番。在1951年至1952年兩年間醴陵瓷廠達到360家,從業工人增加到6000余人,年產日用瓷4600余萬件。當時燒窯全是以松柴為燃料,生產效率低下,能夠取得這樣的產量,實屬不易。負責收購瓷器的長沙專署貿易公司瓷器收購站改為“湖南省土產公司醴陵瓷器公司”,開始對全縣實行訂購包銷的經營方式,為后來的公私合打下了基礎。
1954年10月1日對劉祥記瓷廠和整個醴陵瓷業都是個特殊的日子。就在這一天的第一家公私合營瓷廠正式掛牌了。劉祥記瓷廠創辦于民國29年(1940年),由江西臨川人劉伯祥創辦。劉伯祥為人謙和,善于經營經過多年的を勤務力,絲于將初祥記廠辦成頗具規模的細瓷企業,在醴陵瓷業界具有一定影響。開明的劉伯祥響應政府號召,公私合營廠定名為“私合營醴陵建設瓷廠”,原廠主劉伯祥任廠長,公方派人的代表吳錚任副廠長。當時全國風起云涌的工商業改造,終于在醴陵瓷器業拉開了序幕。
劉伯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江西省臨川人。民國8年(1919年)在景德鎮劉盛興瓷廠學做琢器。
民國18年(1929年),劉伯祥來醴陵縣瓷廠做工。后經多年積累,有了些積蓄便自己建容,雇請少數工人搭火燒瓷。民國29年(1940年)在城北寨子嶺開設劉祥記瓷廠。民國38年(1949年)醴陵解放前夕,瓷廠紛紛倒閉,劉祥記瓷廠亦面臨困境。1954年公私合營時擁有固定資產1.8萬元,計七間階級作品欣賞窯1座,圓器廠房2棟,琢器組1個,成品檢驗屋和倉庫1棟,工人77名。主要生產羅湯(飯碗)、三大(菜碗)、提梁壺、冬壇等圓器和琢器產品。
1957年醴陵瓷器公司成立后,劉伯祥任瓷器公司副經理,分管生產技術工作,并先后當選為醴陵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工商聯合會副主任、主任、縣政協副主席。
劉伯祥在瓷器公司副經理任內,發揮懂技術、會經營管理的特長,帶頭打破琢器生產技術只傳江西人的舊行規,把琢器制坯技術傳授給醴陵工人,為提高工人技術素質和產品質量作出了貢獻。
經過一年多的工作,1956年元月全縣私營瓷廠完成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改造??h城里的139戶瓷廠改造成為建設、勞動、湘醴、協盛、力生、華新、光華等8個瓷廠和一個陶畫加工廠,共為9家企業。其他周邊農村的60個瓷廠按所在地合并為新良、建新、建民、建國、洞天、大林、建華、建力、建中、新生、泉聯、淥江、協カ、荷蓮、順昌15家企業。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瓷戶,由醴陵縣手工業生產聯社組成為28個生產合作社。
李日銘當時在陶畫生產合作社工作,他回憶說陶畫合作社當時生意很紅火,產品不愁銷路,他們陶畫工人的工資由陶畫工會統一定價,窯主老板不能再任意盤剝工人,所以陶畫工人們的生活很快得到改善,從心底里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公私合營道路。
20世紀50年代初,除生產自救單位和個體手工業外,私營企業仍照舊章結算,用人民幣支付工資。1954年,經勞資協商,制訂工人和技術等級標準,并分品種制訂勞動定額和計件單價,將伙食和各種津貼除神福肉外均納入計件工資單價內。但技術等級標準差別較小,成型只分三個等級,燒容分四個等級。且僅按數量計算,沒有質量要求,因而出現了重產量輕質量的傾向。
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后,進行工資改革,對細瓷工人分機械操作和手工操作兩部分,制訂日用瓷工人技術標準,實行十級工資制。一級工的月標準工資為27元,十級工為63.6元。機修工人實行八級工資制,一級工為28元,八級工為84元。彩繪、烤花、檢驗、包裝工人實行八級工資制,一級工為26.5元,八級工為75.5元。炊事動雜人員實行十級工資制,一級工為22元,十級工為67.5元。對生產工種,全面修訂定額,實行計件工資制??偟闹v起來工資的級差并不很大。
1958年,計件工資被視為“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的產物而宣告終止,全面改為計時工資制。
1956年由于株洲市尚未成立,醴陵縣屬湘潭區管轄??紤]到對全縣瓷業的統一管理,于當年2月成立了“湖南湘潭區醴陵瓷器工業公司”。
幾個月后,時任湖南省公私合營領導小組副組長、工業廳副廳長的楊第甫,在廣東海屋參加了湖南省委向毛主席匯報的工作會。他向毛主席匯報了醴陵工業現狀和瓷業公私合營后存在的發展問題。他知道毛主席對醴陵是熟悉的,因為毛主席早年在湘東一帶從事農民運動考察時曾住在醴陵縣城的先農壇和東富寺。1930年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部又隨毛主席來到醴陵,住在狀元洲上。楊第甫見主席聽匯報時興致很高,便提出要求成立地方國營性質的瓷業公司,來統一對瓷業的管理,這個要求隨即得到了毛主席的贊許。一個月后,國務院批復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同意成立瓷業公司。湖南省工業所決定將成立的“湘潭區醴陵瓷器工業公司”改組為“湖南省工業廳瓷器工業公司”。由這家瓷器工業公司對醴陵所有瓷器、瓷泥、陶畫、顏料等全部企業進行統管。并將原手工業聯社的32個生產合作社進行全面改組,兩千余名工人也全員轉為瓷器工業公司員工。剛成立一年的“醴陵縣陶瓷研究所”改為“湖南省工業廳瓷器工業公司陶瓷研究所”,將原有諸多瓷廠改組為建設、勞動、協盛、陶畫一廠、陶畫二廠、建民、新民等廠。一年后進一步將力生合并于建設、協力合并于新民;協盛、勞動兩家合并為“湖南醴陵第一瓷廠”;華新、建設、陶畫一、二廠合并為“地方國營出口瓷廠”,1958年7月又另外調集技術工人成立了“地方國營藝術瓷廠”,后來又將東平瓷廠并于藝術瓷廠。為了盡快發展生產,陶研所隨即將開發研究出的寶珠壇、套平罐、咖啡具等三十多種出口新品種迅速擴散到各廠投人生產。至此,經濟改組工作全面完成,瓷器公司員工達近萬人,這時的醴陵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處在“大躍進”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