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捻、干燥等制造工序(不發酵茶略前二項,后發酵茶在揉捻后增加渥堆)后制成茶稱為「初制茶」,這樣的茶品質并不穩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面,否則放一段時間后容易變質,這變質不是說喝了會壞肚子,而是其欣賞價值會降低。初制茶必須再經過精制的過程,茶才算完全制成。
一般有如下三種狀況:
1.高級茶的精制:
這里所謂的高級茶是指人工采摘,或雖機器采摘,但經人工撿過,這樣的茶制成后,除篩掉細末撿掉粗片,以及葉茶類的枝葉分離外,最重要的是放幾天以后的再干,也就是前面曾說的覆火,芽茶類用低溫干燥,葉茶類可用高溫干燥,但也以90℃為上限。
2.普及型茶葉的精制:
這類茶在當代幾乎都是機器采摘,制造過程也大量仰賴自動化設備,初制完成后,必須經過篩分(篩分成粗、中、細不同的外形大小)、剪切(將太粗的葉片剪成所需的規格)、拔梗(挑掉茶枝)、整形(使外觀更加規格化)、風選(將細末粗片吹掉)、覆火(再一次干燥)等過程。
3.后發酵茶的精制:
后發酵茶分成渥堆干燥以后散形與再經緊壓的塊狀茶,這些茶的精制是指陳放。這些茶若只是粗制完成,其欣賞價值不高,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陳放,這里所說的長時間的陳放是指五年、八年,二十、三十年,茶質才提升至另一境界。陳放要在干燥陰涼無雜味的地方,不是使用抽真空冷凍的方法,而是自然地陳放在空氣中,需要包裝、防塵、防潮但透氣。增加溫度濕度可以增快陳放效果,但成品的品質低劣。
后續加工:
茶到了精制之后,己是品,可以包裝上市了,但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來做些加工。加工可分成熏花、焙火、摻和、陳放等四個方式加以敘述。
熏花:
茶有個特性,就是很會吸收別的氣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快會有油漆味。我們就利用它的這種特性,讓它吸收我們喜歡的花香,如我們將茉莉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將桂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等?;ㄊ且迈r的花,因為干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鮮的花,茶葉不是會受潮嗎?所以在熏過花后還要再干一次。那花干要不要篩掉呢?依花干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干已無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篩掉,留一些在茶內只是點綴一下而已。桂花則不一樣,干燥過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篩掉桂花干的,而且沖泡時還要將桂花干平均摻入一些。熏多久呢?八小時左右,這里所說的熏只是將花與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并未加熱,但花與茶與拌在一起后會發熱,太熱時還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熱(謂之通花)。熏花又有人寫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
熏花是可以多次進行的,因為如果只是熏一次,香氣并未入里,沖泡一次、二次后就沒有花香了。改善之道可以再熏制一次,也就是在再干后,重新拌入另一批新鮮的花朵,再重復制作一次,這樣制成的茶就稱為雙熏花茶,如果還嫌不夠,還可以再重復熏制一次,那就是三熏花茶了。但大家得記住,我們是在喝茶,只是藉花襯托茶味而已,所以制茶老師父會提醒我們:「七分茶,三分花」。
什么茶配什么花有沒有一定準則?沒有,但一般人會考慮相不相配的問題,如茉莉花與桂花,比較起來茉莉花較年輕,桂花較成熟,所以我們會用清茶或綠茶熏茉莉花,用凍頂或鐵觀音熏桂花。
焙火:
如果我們想讓制成的茶有股火香,感覺得比較溫暖一點,可拿來用火烘焙。焙火輕重也會造成不同的風味,焙火輕者喝來感覺比較生,焙火重者喝來感覺比較熟。我們從外觀上如何看出焙火的輕重?焙火輕者,顏色較亮,焙火重者,顏色較暗,這顏色包括茶干的顏色與沖泡后茶湯的顏色。在發酵時我們談到過:發酵愈輕,顏色愈綠,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焙火所影響的是顏色的深淺,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輕,明度愈高。
在品飲的口感上有何差異呢?喝輕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紅燒的。對身體的效應有何不同呢?喝不焙火的茶比較寒,喝焙火的茶比較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讓它不那么寒,但不致于產生熱的效果。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采得愈成熟,揉捻愈重發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幾個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輕、發酵愈少,則是偏生的幾個因素。所以要判別那一種茶比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與發酵四個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較熟。
包裝茶的制造過程可分為粗制及精制二部分,茶葉完成干燥的步驟過程時稱為茶葉之粗制,其制品稱為粗制茶或毛茶,由粗制茶再經過篩分、揀剔、烘焙等步驟方可稱為精制茶。
其中烘焙對部分發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
1.降低茶葉的水分含量,以減緩茶葉品質變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調整茶葉的香氣滋味及茶湯水色,以補救粗制過程中的缺陷并將茶葉調制成迎合市場需求的品質。
2.對部分發酵茶類的包種茶及烏龍茶而言,烘焙是決定香氣與滋味的重要關鍵,正確的烘焙方法可顯著提高茶葉品質與價值,但烘焙也是最難提摸的加工程序,烘焙的效果受粗制茶的季節、產地、加工技術、新陳、條索、烘焙器具、熱源、溫度高低、時間長短等影響均甚劇。
敘述幾點烘焙茶葉的基本經驗法則?!?/span>
溫度高低:
溫度高低是決定茶葉品質的主要因子,當溫度升高時,茶葉中的水分逐漸蒸發出來,而后香氣伴隨著水分蒸發出來,大部分香氣成分中的芳香精油類沸點均在150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溫度應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過110度為宜。通常較粗老的茶葉需較高的烘焙溫度以藉焦糖產物掩蓋粗老茶葉的粗菁味;細嫩茶葉則溫度不可太高,而延長時間以使茶湯滋味轉甘醇而香味又能適當發揚為原則。
烘焙時間長短:
同樣溫度下較嫩的茶葉耐火力較弱,烘焙時間宜縮短,反之較粗老的茶葉耐火力較強,烘焙時間需較長;粗制茶發酵程度較充足者,耐火力較弱,時間要縮短,反之要延長;外形緊結的茶葉耐火程度高,需較長的再烘焙時間,反之則縮短時間。
茶葉含水量的差別:
茶葉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葉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葉,烘焙溫度要提高、時間要延長。同時烘焙的環境若較潮濕,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溫度或時間。
茶量多少的關系:
因茶并非良好的傳熱導體,因此含水量高、條形緊結的茶以薄攤為宜,若攤放過厚,亦造成悶變。
補火:
補火是茶葉裝箱運輸前的重要程序,若是茶葉干燥程度夠則不需要。補火使用的溫度通常不可太高,時間亦不可太久,以免影響原先制茶的香氣及滋味。一般而言,焙火程度低的茶不可超過90度,較次級的茶亦不可超過110度。
摻和:
摻和就是把喜歡而且可以摻的食物與紅茶拌在一起,如把洛神花切碎了與紅茶摻在一起,做成了洛神花茶;把薄荷切碎了和青茶摻在一起,就成了薄荷茶。將食用香料摻入茶中的做法也稱為摻和,如加入蘋果香料而成蘋果茶,加入檸檬香料而成檸檬茶。摻和茶必須把摻和的物品標示出來,若摻了增加茶葉甘度與香氣的物質而不標示,只說該茶又甘又香,那就違反了食品標示法。到目前為止,各類茶的香氣尚無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制造,所以若是某種茶像極了某種花或某種食品的香,那就要懷疑是否摻了人工香料。茶的甘也不會一喝就很凸顯,而是所謂的回甘,若是喝了馬上感受甘味,而且很強烈,也應該懷疑是否摻入人工甘料。
陳放:
陳放就是把茶買回來放,放個一年、五年或更久,使茶性變得更加醇和。陳放一年者是屬于短期陳放,目的只在降低茶的青味與寒性,多利用于綠茶或不焙火的茶類,這類型的陳放要特別要求干燥。陳放三、五年以上者是屬于中期陳放,目的是要改變茶葉的品質特性,使其在原有基礎上變得醇凈而少刺激,多利用于輕火以上的葉茶類。十年以上者是屬于長期的陳放,目的在改變茶葉的風格,使之產生老茶的另一股風味,多利用于輕火以上的葉茶類與后發酵茶。
陳放要在陰干無雜味的地方,包裝的要求是防潮不透光,但不要抽真空不要冷藏。濕度高的時候不要開封,不要常開封,受潮后要再干,再干的方法依茶的種類選擇低溫干燥或高溫干燥。茶的品質寧可高一些,因為陳放的時間是高價的;一開始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則以后變化的空間不大。